“主席配资炒股软件,该上车了。”——1972年8月27日傍晚,江苏省大会堂台阶前,警卫员小声提醒。毛泽东握着许世友与王平的手,眼神里透着疲惫却异常清醒:“都别送,各奔前程!”
那一刻,许世友站得笔直,王平微微弯腰,厅前的晚风掀起他们的军装下摆,亲历者说,场面比检阅还庄重。很多人后来揣摩,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了对老部下的信任,也暗含了形势所迫的紧凑节奏——毛主席要赶赴上海继续工作,南京留给两位上将的,是各自独当一面的沉甸甸责任。
想理解“不要送”背后的意味,得把镜头往前推近四十年。1935年初春,赤水河畔阴雨连绵,红十一团正急行军。团政治处主任王平因为身高,一直被战友打趣叫“大个子”。那天他率部压在队伍后沿,忽听半山腰有人招呼:“大个子,先停一下!”王平循声一看,竹杖挑起雨衣的正是毛泽东。主席张口就给:“敌军一个师正扑过来,你们顶上。”王平没多问,转身带兵爬坡。两昼夜死守,才让中央机关安全转移。说实话,王平自己承认:那是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“保中央、保主席”。
像这样临危受命,王平并不稀罕。赤水四渡、彭德怀飞马催军、一晚八十里急行军……故事多到能装满整条遵义老街。对兄弟部队疲惫欲停的那次,他和张爱萍刚下命令休息,彭老总策马赶到,一句“谁叫你们停”把两人吼了个跟头。可半小时后,彭德怀又笑呵呵拎着冷干粮过来,“快嚼两口,别饿坏了。”王平后来谈到彭老总,眼圈总会有点红:“能骂你,也能护你,他那种混合着军人硬度与长者温度的性格,直接刻进了我脑子。”
真正让王平名声大噪的,是九月初那场针尖对麦芒的内部危机。张国焘意图南下,中央决定分路北上。凌晨一点,彭德怀把王平叫醒:“带红十一团警戒中央纵队,口令不许扩散。”警戒区三天夜不眠,兄弟部队果然有人投来探询,“红一方面军同志,你们别走啊!”王平按毛主席授意,一句枪都没响,先做宣传解释,硬是把可能的流血化为乌有。此举让毛泽东记下这位湖北籍高个子的沉稳。
到陕北后,王平被选进抗日红军大学一期。一进校他就闹着“毕业上前线”,毛主席笑答:“不愿留后方的我偏留。”一句反将,让王平憋得满脸通红。毕业分配到红二十七军当政委,临走又缺钱。王平直拨电话向主席要三千大洋,毛泽东笑说自己一块也没有。王平急中生智,向地方豪绅筹到五千大洋,打电话报喜,主席却要他“留一千,四千送延安”。王平苦笑:“主席,这也太少了。”对方哈哈一声:“那就带两千。”电话挂断,王平感慨:领导的精打细算其实还是为大局。
抗战全面爆发前,王平随军在富县—正宁一线剿匪、疏通运输线。别看任务不起眼,却是为延安后方撑起命脉。王平最喜欢在夜里和士兵蹲土坡聊天,“咱们这点苦跟长征时比,不算啥”,这种贴地气的作风也延续到建国后。
1949年后,他调任南京军事学院政委,许世友则坐镇南京军区,两人同城却分工不同:一个抓教学,一个练兵。性格迥异——许世友火爆,王平沉着——但配合还算默契。有人笑称南京有“双高个”,一个拳师,一个政教主任。上课时王平常端着搪瓷缸,边喝边讲:“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”碰到倔脾气的学员,他就搬出当年“宣传教育代替流血冲突”的故事,把复杂的政治原则讲得通俗。
时间跳回那场1972年的接见。为什么主席把两人拉上台?一方面,南京是华东要地,军民关系、院校改革、战备建设都要靠他们;另一方面,毛泽东身体欠佳,此行之后南下机会不多,那句“各奔前程”更像临别叮嘱:别光顾着送我,把眼前的事干好。这与他几十年前常说的“不要打扰群众”是一脉相承。
三年后王平回阳新老家探亲。县领导又是请客又是换住处,他都谢绝:“招待所挺好,我是来看乡亲的。”夜里失眠,他拉着儿子讲过去,“人不能忘本,忘了就不是自己。”第二天,他在庄稼地里蹲了一个多小时,听农户抱怨水田缺机械。回到县里,他说:“推土机、铲车,我想办法。”半个月后,两台推土机、一部铲车就到了。乡亲们没来得及摆酒,他已返程。有人问:“您怎么不等等?”王平摆手:“庄稼等不起。”
遗憾的是,这位上将后来因病再未踏进故土。阳新河岸早换了新桥,稻田连成片,再没人见过当年那个一米八八的“大个子”背着手巡田。但在部队和家乡的口碑里,他仍是那个可以挺身挡枪口、也能耐心做思想工作的政委。毛主席当年那句“不要送,各奔前程”,对许世友是继续砥砺铁拳,对王平则是嘱托他把教育与服务进行到底。几十年过去,两条路都走出了足够厚重的脚印。
杨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